邦帮盟
帮助中心

邦帮盟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龙江”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

  • 时间:2020-08-11 14:04 编辑: 来源:省政府办公厅 阅读:1057
  • 扫一扫,手机访问
摘要: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数字龙江”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数字龙江”发展规划(2019—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19年6月4日


 

 

 

“数字龙江”发展规划


(2019—2025年)


  建设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新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就是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时期,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数字龙江”是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推进“数字龙江”建设,作为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数字龙江”是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物流、商流、人才流等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的新发展模式,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适应数字中国、智慧社会需要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数据驱动、融合发展、共创分享的新经济形态,创造更多更智能的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方式,走出新时代黑龙江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为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等国家相关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数字龙江”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19-2025年。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升级基础设施,积极布局数字经济,不断推进数字政府、信息惠民建设,为全面开启“数字龙江”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宽带龙江”战略深入实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稳步增强。2018年,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10.7万户,100M和50M以上用户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G网络覆盖率和行政村覆盖率突破95%。建成窄带物联网(NB-IoT)基站数量14868个,网络覆盖率超过90%。建成并投入商用的数据中心(IDC)总计23个,省际出口总带宽达到9820G。全面实现省、市(地)、县(区、市)、乡(镇)、村五级广播电视网络深度覆盖。初步建成哈尔滨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和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有力支撑和促进了全省国际合作业务发展。

  数据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依托数字龙江地理空间框架工程,基本建成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原始影像数据库,上线黑龙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黑龙江),向各部门提供矢量电子地图、影像电子地图。初步建成全省人口基础库和法人库,覆盖3682万人,纳入法人250万户,实现公安、民政、监察等单位数据在线协查。建成“信用龙江”平台,搭建信用数据库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共享市场主体数据。依托省政务服务网,开放涵盖职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80余项电子证照信息,实现各部门电子证照比对查询。
  信息产业发展亮点突出。2018年,全省信息产业总体规模达到400.6亿元,其中云计算、大数据等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165亿元。“新字号”信息产业加快培育,“中国云谷”大数据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多家企业入选国家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项目。初步建成卫星制造与应用产业园、北斗导航产业园、地理信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优势突出,机器人产业行业领先,部分智能装备制造和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
  产业数字融合步伐加快。组织千余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与对标引导,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累计达到35户,建成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47个,培育形成一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信息进村入户全省示范有序推进,益农信息社100%覆盖行政村,“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样板基地226个,省级农业物联网平台统一接入13个市(地)、60多个县(市、区)智能感知设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8%,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6%、45.8%,均高于全国增速。

  现代化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全省公安警务云初步建成,数据警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与交通运输、民政、人社等16个部门实现数据联网共享。市场监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一张网”。生态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建成空气质量预报预警、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平台。政企合力推动一体化智能交通平台建设,微信“城市服务”平台已整合对接多方社会机构的出行服务系统。发挥我省北斗卫星应用、机器人、无人机等优势,逐步在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城市治理、环境监测、土地确权等领域广泛开展应用。
  信息惠民成效加快显现。“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全省公开“最多跑一次”“网上办”事项,全面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部分市(地)开通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电子化业务。在社会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就业创业等领域,基本建成统一的社会保障云平台。初步建成省级远程会诊系统,与22个边远地区医院对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启动建设,建成集预约挂号、支付、查询、家庭医生等服务于一体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旅游网络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智慧景区、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建设稳步开展。低保及居民收入核对系统、安置管理系统、智慧旅居平台等民生服务平台高效运行。
  创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力推进全社会创业创新,截至2018年底,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近5.9件,增速2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近千个,高校建立创业平台527个,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9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基地9家,哈尔滨新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效应显现。双创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累计注册科技型企业万余家。
  经贸合作效率显著提升。全省拥有国家一类口岸25个,其中对俄口岸15个。哈尔滨市获批成为国家第三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8年哈尔滨对俄跨境电商邮政小包裹达到919.6万件,货重1954.7吨,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对俄电商包裹量最多城市。全省自建跨境电商平台19家,培育365商城、中机网、迈远索菲尔等一批本土跨境电商平台,设立24个海外仓。通关业务无纸化率达到99.7%,关检业务审批实现“一个窗口”办理。
  全省信息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在信息化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少差距。
  一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传统重工业发展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较重,企业开放意识薄弱,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不足,产业配套数字化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支撑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电商、物流、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相对滞后,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缺乏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二是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商业模式发展不足,新兴产业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不快,全省规上信息产业企业较少,主要集中在系统集成和服务等环节,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两化融合处于全国落后水平,产业链协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等存在短板。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企业较少,新旧动能转换动力不足。
  三是资源要素配置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我省人才结构性流失严重,高学历人群流失问题突出。产学研协同能力较弱,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丰富但转化不足,缺乏具有领军作用的平台型企业。营商环境与经济发达省份存在差距,“数据跑腿”有待推进,建立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基础数据资源与平台支撑能力较弱。全省统一政务云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省级人口、法人、空间地理、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资源仍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缺乏数据全口径整合共享平台。数据资源开放利用程度不够,大数据分析对管理决策的支撑能力不足。
  五是信息化统筹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数字龙江”建设涉及层级广,参与部门多,我省尚缺乏统筹管理信息技术应用、数据资、数字经济等工作的专门机构,信息化项目审批、绩效评估、数据共享、多元化运营等机制体制尚未形成。省直部门信息化与各市(地)智慧城市建设以分头推进为主,缺乏联动协同机制。
  (二)面临形势。
  全球数字化步入加快创新发展新阶段。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以突飞猛进之势深刻改变全球经济版图。《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指出,全球22%的GDP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演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入全面渗透、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全球主要经济体把加快信息技术创新、最大程度释放数字红利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重塑全球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我国全面进入数字化转型新时期。数字中国建设,是我国抢抓信息革命机遇,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信息化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从全省一体化角度出发强化统筹规划布局,全面参与和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在核心技术攻关、信息通信、数字经济、网信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国家战略布局指引和各地区先行先试创新实践,为我省“数字龙江”建设提供了思路、路径和模式借鉴。
  东北地区迎来开放合作发展新机遇。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东北地区纳入北线开放范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时作出“对内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对接和交流合作,对外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重要指示,为“数字龙江”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发展路径指引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哈尔滨作为“哈长城市群”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为我省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和推动区域协同辐射提供了新机遇。
  我省振兴发展对“数字龙江”建设提出新要求。我省资源禀赋独特、生态环境优越,作为伟大祖国北大门,肩负着保障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作出打造“两座金山银山”、做好“老字号”“原字号”和“新字号”三篇大文章等重要指示。全省上下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全面启动工业强省、农业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旅游强省建设,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系列重大举措,对全省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加快建设“数字龙江”成为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最佳突破口。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考察黑龙江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三篇大文章”为主线,以优化营商环境和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为重要发力点,着力构建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建设模式,以壮大数字经济为建设重点,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政府、现代化治理、信息惠民为重要应用牵引力,着力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协同推进工业强省、农业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旅游强省战略,为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新动能、提供新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成效导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数字龙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强政府治理效能,形成普惠包容的智慧社会格局。
  强化数据驱动。树立“一切皆数据”理念,着力打破部门、行业信息壁垒,推动数据共享,切实发挥数据对政府治理、经济转型、社会服务的支撑和驱动作用。
  加快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引领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化理念、机制、制度、技术、应用、协同等创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和前瞻布局,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推进应用融合。通过试点应用,推广一批典型应用、成熟应用,探索“以用兴产、以产促用”良性互促发展模式。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

  持续优化环境。以数字化为抓手加速推进“放管服”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制度环境,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化各领域、多形式数字交流合作。
  突出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激发市场主体在“数字龙江”建设、运营、管理中的积极性。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高质量建设“数字龙江”。

  (三)战略定位。
  “数字龙江”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振兴东北和数字中国总体发展要求,发挥我省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黑龙江全方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力争建成东北工业智能化转型样板、全国数字农业先导区、全域智慧生态旅游示范省和数字丝路北向开放门户,为建设数字中国贡献“龙江方案”。

  东北工业智能化转型样板。以做好“三篇大文章”为主线,探索设计借“云”、生产添“智”、产品加“芯”、管理到“端”、服务融“产”、质量追“溯”等新模式,培育一批数字化设计、自动化制造、信息化管理的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哈大齐先导示范区,打造东北工业智能化转型样板。

  全国数字农业先导区。发挥国家粮食“压舱石”和现代农业基地优势,打造机械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龙江样板”,围绕“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加快粮食主产区、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数字化改造,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数字农业先导示范区。

  全域智慧生态旅游示范省。立足国家生态屏障、两座金山银山等优势,建设一批独具黑龙江特色的智慧旅游和线上生活体验示范市、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扩大冰雪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品牌影响力,打造全域智慧生态旅游新局面,建成全国领先的全域智慧生态旅游示范省。

  数字丝路北向开放门户。以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数字文化交汇融通、跨境电商往来畅通为着力点,强化我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欧洲各国合作对接,打造东北亚区域数字经济合作中心,成为支撑我国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北向开放门户”。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数字龙江”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进一步完备,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数字政府运行效能显著优化,社会治理智能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数字服务红利普惠全民,网络安全防范能力显著增强,经济社会数字创新活力和区域竞争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基础支撑集约化。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光网省”,全省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达到90%以上,4G网络实现连续深度覆盖,5G网络重点区域试商用。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降至1.4以内。省级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基本实现跨部门政务数据在线共享。信息安全等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全省重点区域实现更新。到2025年,全面建成“全光网省”,重点园区实现“万兆主干”。5G商用网络实现规模部署,天地一体化网络试点取得实质性突破。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全面实现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按需申请、高效共享。全省一半区域实现按需更新。
  数字经济融合化。到2020年,大数据、地理信息、机器人等电子信息产业“新字号”形成区域领先优势,制造业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建成1500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要支撑性产业,“十百千万”智能制造示范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形成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智慧旅游等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壮大,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36%,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数字政府协同化。到2020年,初步建成“两地三中心”统一政务云平台,省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2%,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80%,政务系统上云率85%,“诚信龙江”基本建成。到2025年,“龙云”计划实现省市县三级覆盖,政务协同办公一体化平台、省级运营指挥中心建成运行,全面实现以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新模式。
  社会治理一体化。到2020年,公共安全、生态监测等数字化监管体系初步建成,交通物流服务体系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公安视频专网完成社会视频资源100%接入和一站式调用,生态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全生态要素。建成一批智慧供暖、智慧矿山应用试点。到2025年,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市场监管、公安应急、生态防护等建成一批大平台、大系统,推动跨区域、跨层级、跨行业联防共治,一体化社会监管、治理、决策指挥体系全面形成。
  公共服务普惠化。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建成一批数字服务新亮点,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全省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0%,社保卡覆盖率达到90%,“三通两平台”实现100%覆盖。远程医疗服务建成一批应用试点,加速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大力推广数字旅游服务新模式。建成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到2025年,公共服务数字化实现全领域融合创新,基本建成城乡一体、普惠均等、触手可及的智慧公共服务体系,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五)总体框架。
  1.“数字龙江”建设任务框架。
  以东北工业智能化转型样板、全国数字农业先导区、全域智慧生态旅游示范省和数字丝路北向开放门户四大定位为目标,以完善基础支撑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打造数字政府、创新数字社会治理、提升信息惠民服务和全面深化开放合作为六大重点,以政务数据共享、卫星应用壮大、人工智能培育、智能制造示范、全域智慧旅游、数字农业升级、智慧供暖建设、智慧矿山建设、营商环境优化为九大突破口,形成“469”的“数字龙江”总体框架。

 

图1 “数字龙江”总体框架图


  2.“数字龙江”建设逻辑架构。
  以统筹布局、集约发展为建设原则,“数字龙江”建设以“一网通达、一云承载、一池服务、一体运行”的数字政府为基础先行,同步带动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应用发展,协同促进数字经济的加快发展。

 

图2“数字龙江” 逻辑架构图


  3.“数字龙江”建设管理架构。
  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在管理体制、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积极变革,构建统一领导、高效运行、有序推进的“1+1+M+N”的“数字龙江”建设管理体系。
  1个管理协调机构:成立“数字龙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管理协调“数字龙江”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等工作。
  1个总集成平台:建设数字政府业务系统的总集成平台,整合数据资源和系统平台,为各业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M个业务需求机构:各省直部门作为业务需求机构和系统平台的使用者,主要负责研究提出满足业务发展的信息化需求。
  N个社会市场主体:构建开放合作的建设运营生态,在与总集成平台实现互联互通的前提下,鼓励优秀解决方案提供商参与共建。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支撑体系。
  夯实“数字龙江”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着力推进基础网络整合、平台整合、数据整合,推动全省“基础通信一网化、应用上云一体化、数据资源共享化”。建立健全一体化安全防护、应急联动与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扎牢网络安全屏障。
  1.全面提升云网服务能力。
  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速增效。组织实施全省信息基础设施提速增效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省级骨干网和城域网扩容升级,扩大省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传输网络容量、高速传送和网间互通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宽带网络服务质量。做好电信运营企业站址资源统筹协调工作,扩大全省通信基站、管线、机房等基础资源的共建共享比例。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完善偏远农村、农场、山区、林区、边防地带等特殊区域通信网络覆盖,满足基本通信保障需要。
  加快下一代通信网络建设部署。将5G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加快推动全省5G基站站址规划选址工作。统筹城市杆线资源共享,协调开放平安城市监控杆、道路视频监控杆、城市照明路灯杆、广告杆牌等资源,确保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顺畅推进。适时开展部分关键技术外场测试,优化网络建设方案,推动成熟技术的试商用部署。全面推进IPv6规模化部署,强化省市两级政府网站、新闻及广播电视媒体网站、各类政务应用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内容分发网络(CDN)、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升级改造,实现互联网内容、平台、网络、终端全流程IPv6部署,带动在网设备和应用加速替代,实现下一代互联网各环节平滑演进升级。
  前沿布局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建设遥感数据服务云平台、卫星应用数据中心、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中心等基础支撑平台,进一步提升卫星通信和应用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推进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技术验证和功能示范,开展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在公共安全、应急救灾、抢险救援、空中交通管理、智慧城市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典型应用试点,将我省打造成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东北地区重要地面骨干节点。
  加快推进“感知龙江”。推动城乡道路、桥梁、堤坝、地下管网、灯杆、井盖等基础设施联网化、智能化改造,加强感知终端集约化、一体化承载和数据共享利用,实现城市关键设施运行状态实时感知、智能预警和调控,提升重大安全事件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快推进NB-IoT/eMTC/5G移动物联网阶段性部署,加强山区、林区、农区、地下空间、0-3公里边防地带等区域的信号覆盖。积极推广基于移动物联网的森林防火、生态监测、农业管理、景区管理、交通物流、远程抄表、车联网等数字应用,着力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
  打造绿色大数据中心。从省级层面加强数据中心规划布局,结合各市(地)市场需求、能源优势、土地资源、生态气候、地质条件、水资源等多种因素,引导IDC企业和电信运营企业合理布局若干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布局发展。推动小散旧数据中心利用云计算、绿色节能等技术进行整合、改造和升级,推动资源集约化建设。充分发挥我省能源、环境等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资源要素配套支持力度,吸引更多互联网、运营商、设备厂商等企业在我省设立云计算数据中心节点。

 

 

  提升国际通信服务能力。推进对俄对欧跨境通信传输网络建设优化,适时扩容网络承载能力,增强我省对俄开放通信服务支撑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开通哈尔滨区域国际互联网转接点,提升我省国际互联网节点地位。争取在我省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边民互市贸易区等园区,开设对俄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提高园区企业国际通信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发挥哈尔滨、牡丹江、大庆等服务外包政策和产业优势,支持和鼓励企业建设呼叫中心,重点发展面向通信、金融、先进制造、互联网等产业的语音、在线等客户服务业务。进一步简化优化离岸呼叫业务审批流程,吸引企业投资设立离岸呼叫中心,拓展离岸呼叫外包服务,支撑“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深化大数据共享利用。
  强化一体化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快推进省级政务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统筹搭建人口、法人、地理空间、社会信用、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协调推进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建设,强化政务大数据应用数据资源储备。推进省两级一体化政务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和互联互通,打通与国家政务共享交换平台和各部门业务系统接口,打造跨层级、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大通道”,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按需申请、顺畅流通、高效共享。建立健全军地信息跨网联接和数据交换机制,推动测绘地理、气象、地震、水文、交通运输、战略物资储备等信息安全共享。

 

  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配套保障机制。研究制定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明确省级政务信息资源管理牵头部门和数据共享流通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厘清政务信息资源定义、范围、采集、存储、清洗、共享等环节规范要求。明确省直各部门政务上云、数据管理和共享责任人,协调推进政务上云。强化数据共享开放考核评估机制,围绕共享信息提供、跨部门共享、主动服务等维度制定资源共享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各部门数据共享执行情况的综合考评。
  推动政务数据平台化开放利用。加快建立政务数据开放目录和数据开放清单,界定各部门政务数据开放范围。建立数据开放评估机制,推动安全风险小、成熟度高、惠民效果明显的数据优先开放。建设省级政务数据资源开放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提供数据产品服务。引导企业开展政务数据资源的二次加工和在线交易,加快政务数据价值释放与利用。启动政府大数据应用试点,积极探索在财税、金融、消费、劳动就业、产业运行、市场监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强化宏观经济风险预警防范,提升政府数据驱动决策水平。

 


  促进社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以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发展为牵引,支持和鼓励市场主体合规开拓社会数据采集渠道,扩大市场数据资源规模。在数据采集、清洗脱敏、增值加工、质量管理、责任保险等领域,扶持一批市场化数据服务机构发展,推动面向应用场景的社会数据资源及衍生品交易服务,健全数据流通、交易信息披露、监管审计等机制,构建规范健康的数据服务市场。推动大数据在跨境电商、工业制造、精细农业等领域的试点建设和规模化推广利用,鼓励建设主体加强市场数据积累和数据服务外包合作,探索智能生产、智能仓储、智能营销、智能决策、风控管理等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高端化、服务化发展。
  3.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数据安全防护。落实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制度,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的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基础上,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施重点保护。统筹组织开展党政机关、重点行业、大型互联网平台、工业控制系统等系统的网络安全检查,建立网络安全风险动态排查机制。加强政务网络、主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体系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强化边界控制、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数字龙江”立体化安全防护能力。落实国家数据安全战略、政策和标准,做好数据资源在采集、存储、应用等环节的安全评估,开展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审查,强化重要数据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逐步推动自主可信网络安全软硬件产品替代,提升政府网络安全自主可信能力。
  加强网络安全的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加强党政机关网站、业务系统、云平台等重要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全面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网络安全预警平台和发布渠道建设,提高网络安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快速响应能力。全面落实《黑龙江省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协调机制,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体系,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升协同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进一步拓展网络舆情监测范围和渠道,增强敏感网络舆情实时感知和分析研判能力。研究建立网络舆情案例库、互联网行为特征库,开展特定群体和社会个体网络空间行为特征分析。推动市(地)一级网络舆情监测能力建设,强化各市(地)属地化舆情信息监管责任。完善省市一体化联动管理、快速报告、应对处置等工作制度,细化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各层级响应流程和舆论引导方案,高效科学回应和处理负面舆情。

 

 

  (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壮大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加快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大型数据灾备中心在我省落地,引进云计算龙头企业,重点布局和大力发展计算、存储资源租用、应用软件开发部署云平台等服务产业。支持我省中小企业云、工业云、研发设计云等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上云”进程。引进培育数据清洗、脱敏、建模、分析挖掘、应用服务等大数据企业,发展采集、流通、交易、开放等专业化数据服务新业态。积极推动大数据在农业、制造业、医疗健康、旅游、地理信息等重点行业的应用,研发推广一批大数据解决方案。重点打造“中国云谷”、大庆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本地优质大数据企业,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省内优势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支持省校共建哈工大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大对人工智能领域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工智能管理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攻关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和设备、先进工艺。实施一批基础好、有应用前景的产业化项目,形成一批公共服务创新载体,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拳头产品,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农业、医疗、旅游和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
  做强地理信息特色产业。提升卫星光学影像、雷达影像、无人机影像、地面移动测量系统等多源数据的快速获取和处理能力,增强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服务能力。搭建省级时空信息云平台,开展地理信息在重大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应急救援和政府决策、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应用开发服务。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进技术创新、企业孵化、人才集聚、成果转化等,催生新产品新模式。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加强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推进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融合升级,完善导航位置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和培育北斗卫星基础数据、基础软件和基础器件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终端集成和系统集成产业,加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精准测量、精确定位和位置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推动卫星激光通信产业化。面向我国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建设空间激光通信研发基地,以航天激光通信载荷产品为重点,研制不同系列、不同用途的激光通信终端。依托哈工大技术与研发优势,围绕低轨卫星激光通信、中继卫星激光通信网、地面激光用户终端,把卫星激光通信技术推广应用至军民两用领域,拓展军民两用市场,开发空间大容量通信和空间互联网等业务。建设卫星激光通信产业园,打造光学、机械、电子学等上下游衔接的卫星激光通信产业链,孵化培育一批卫星激光通信技术应用产品企业,有效带动光机电产业发展。
  培植机器人优势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国内领先的机器人研发和应用基地,形成一批分工协作、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群,构建系统集成与零部件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突破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瓶颈,重点开展机器人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研究制定各项技术标准、认证,增强机器人行业话语权。搭建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强化产学研用协同。积极拓展省内、省外和国际市场空间,面向传统产业改造、特殊环境作业、改善生活服务质量等需求,重点开发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
  强化基础支撑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MEMS化学传感器产业化基地,推动智能传感器产品在机器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瞄准通信设备、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智能交通、智能电网、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的设备,打造自主可控的嵌入式系统研发平台,形成一批工业软件解决方案。

 

 


  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动漫产业基地,积极引入骨干企业,融合龙江人文特色和独特自然景观,打造经典IP,培育龙江动漫品牌。促进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推动VR/AR、全息成像、裸眼三维技术、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互动影视等技术产业化,在旅游、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领域和城管、规划等城市治理领域,广泛推广VR/AR应用。推进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推动数字艺术展示与公共空间、公共设施、智慧旅游等相结合,发挥数字艺术展示提高文化品位的作用。支持我省市场主体与国内电子竞技运营商、硬件设备供应商等开展合作,承接电子竞技内容制作与分发、硬件产品开发和运维服务转移,带动电子竞技产品研发和周边产品设计、制作、销售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2.发展特色数字农业。
  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围绕大田种植和设施农业,加快“天空地”一体化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设,推进物联网感知、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生产监测、精准作业、智能指挥等农业生产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加快传统农机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推进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应用,提升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建设试点,面向粮油、果蔬、乳制品、奶牛、林蛙、黑猪等特色产业,建立基于物联网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控和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统筹建设一批智慧农牧业特色示范区。推进农业生产大数据应用,整合农业地理、生产经营、科技推广等数据资源,提供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服务。
  提升农业经营网络化和信息服务水平。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农产品电商运营体系和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电商平台外引内建,支持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与电商平台开展合作,鼓励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地理标志产品,加快打造“一村一品”,促进品牌农产品“走出去”。依托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益农信息社、农村邮政局所和农家店,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点。支持服务质量高、服务网点齐全的电商企业、物流企业和快递公司开展乡村物流配送工作,完善农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健全覆盖农产品采收、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全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
  培育农业数字化新业态。培育“互联网+”订单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产销衔接服务平台,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初级产品到终端消费无缝对接。建立以农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农牧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上下游提供金融投融资、网上支付等服务。鼓励邮政企业、供销合作社与快递企业合作发展农村共同配送,提供线下代购、网上缴费、网络购票、普惠金融等多元附加服务。打造农村“双创”升级版,发展功能复合型农业,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加工流通、农业创客空间、乡村旅游、共享农庄等农业经营活动融合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
  构建农业数字化管理体系。推进农林业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提升行业统计监测、监管评估、信息管理、预警防控、指挥调度、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管理效能。完善农业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促进数据的大集中、共建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和省市县一站式服务。围绕农林牧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设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实现主要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主体信息透明、运行透明、流向透明。
  完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推进农牧业网站、“12316”服务平台、“两微一端”等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全国农业信息联播、农业政策法规、市场动态、专家咨询、农技普及、农业气象等信息服务。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升村级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和农民技术素养,鼓励发展专业信息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托管、农业植保、农业气象“私人定制”等服务。

 

 

  3.加快智能制造转型。
  推进传统产业生产智能化。围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农副产品(食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煤炭、石油、化工等优势特色行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工艺、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面向流程型和离散型制造工艺,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升级,推广精密智能仪表及传感设备、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数控装备、成套智能化生产线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在劳动强度大、可靠性和精度要求高、工艺工位复杂、生产环境危险的关键岗位实现“机器换人”,提高数据采集、信息传送、智能分析和决策反馈能力。推进重点企业管控系统智能优化,推广应用信息物理系统(CPS)、集成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商业智能软件(BI),加快生产过程的管控一体化,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
  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全省制造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服务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装备制造、化工等行业领军企业发展远程运维服务新模式,推广应用装备(产品)运行状态监测、工作预警、故障诊断与自修复服务等在线服务功能,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全供应链追溯系统,向服务型制造企业转变。鼓励装备、石化、煤炭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企业间网络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平台,深化众包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模式在企业的应用,强化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领域异地协同,开展基于互联网的企业间研发设计、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系统的横向集成。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开展基于用户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设计、柔性制造、高效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推动企业与电商平台建设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
  发展高端智能装备产品。面向航空航天、船舶及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行业,积极开发高速、高精度、高可靠性功能部件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控系统装置及伺服驱动装置,提升高性能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配套水平,打造全国领先的数控重型机床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着力开发生物及医疗个性化增材制造装备、金属激光融化增材制造装备、熔融沉积式增材制造装备及关键材料与功能部件,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依托哈尔滨、佳木斯等农机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大型植保、节水灌溉、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农机装备机械,加快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发挥我省军工企业和“民参军”企业技术优势,大力推进通用飞机、无人机、电子仪表、电子传感元件、卫星制造与应用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
  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统筹推进我省工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入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数据采集、数据集成、数据分析、应用开发等各类服务。支持装备、医药、食品、石化省内龙头企业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制造能力在线发布、流程优化、生产管控、远程运维、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平台服务能力。建设工业APP和微服务资源池,汇聚并共享各类算法库、工业建模工具、工业机理模型、工业微服务组件等关键资源。积极争取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逐步形成面向工业的标识注册、解析、查询、搜索、备案、认证等服务能力。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和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和推广一批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加快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推广应用工作,不断扩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推动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构建开放式、扁平化、平台化的组织管理新模式。引导企业开展周期性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与自对标,完善全省两化融合评估协同工作体系。以推广应用标准体系为抓手,推动企业合理部署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配置管理(SCM)等系统,提高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增强智能制造供给能力。培育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商,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和信息技术企业,针对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智能工厂(车间)建设需求,发展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培育一批智能制造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服务平台,提高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支持制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应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分类应用示范,共同推进智能关键技术、智能测控装置、智能成套装备的研发、产业化和应用。

 

 

  4.培育数字服务新业态。
  做强全域智慧旅游。加快“龙江文旅云”平台建设,实现全省文化和旅游服务“一张网”。围绕“消夏+旅游”“冰雪+旅游”,发展全域生态旅游,采取市场化、企业化的运营方式,智能化提升改造景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旅游要素,打造涵盖旅游产品推广、个性化服务预定、旅游体验增强的一体化智能服务体系。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实时获取分析游客活动信息和旅游服务数据,为旅游产业提供智慧化支撑手段和科学分析依据。突出智慧景区和智慧乡村旅游建设,解决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基础薄弱问题,实现全域建设。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建设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构建高效完善的旅游管理体系。
  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发挥绿色有机大省、对俄大通道、东北亚经贸合作重要枢纽等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电商平台、对俄跨境电商平台和传统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电商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哈尔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完善跨境电商配套服务体系,建设跨境电商大数据、防伪溯源监管、中小企业服务、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系列平台,实现与电子口岸数据互通。加大电商和物流企业引入力度,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物流企业合作,支持企业在电商园区内设立智能化分拣设施,将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成电商和物流集聚枢纽。
  发展智慧物流。推进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广使用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推动物流追踪与物资管理、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无人搬运与智能码垛、物流无人机、共同配送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提高物流作业能力和效率。健全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多式联运物流信息的跨行业互联共享,促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对接。加强物流数据采集分析,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
  发展数字金融。鼓励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跨界合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加快金融创新,积极发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网络信贷、电商金融、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众筹融资等新型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数据互联互通,提升金融风险防范和预警能力。加快数字金融服务向边远山区、农村地区延伸,提升数字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业务。规范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型金融业态,利用数字化技术规范发展互联网支付业务。
  加快服务业“老字号”转型升级。加快百货零售、连锁商店、餐饮酒店等服务业“老字号”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商贸服务业、实体企业与电商企业的融合发展,创新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品质优良、符合社会需求的服务产品。支持“老字号”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搭建行业电商平台,应用供应链管理和商业智能系统,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升级经营服务设施,发展O2O、C2B、近场零售、无人零售、移动支付等智能商贸服务。推进新零售发展,推动实体商圈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在无界零售、智慧门店、精准营销等方面加强合作,开展基于商圈各类信息的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支撑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和商圈布局优化完善。
  打造分享经济新模式。以高端制造领域为重点,支持企业搭建生产设备分享平台,培育智能制造生产能力分享平台,构建涵盖研发、生产、检测、交易等环节以及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综合服务体系。鼓励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加强合作,探索建立集科研人才、仪器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项目等内容服务共享为一体的科技资源分享新模式。推动在出行旅游、酒店餐饮、家政服务、房屋租赁等分享经济新领域创新应用,有序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民宿、家政服务和人力跑腿共享等资源分享模式。

 

 

  5.优化数字经济空间格局。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农业、制造业转型、军民融合、跨境电商生态旅游、对外合作等重点发展领域,发挥各地基础特色、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优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各地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形成“一核引领、两带联动、三区协同”总体发展格局。
  “一核”引领。以哈尔滨为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内核。依托哈尔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资源要素的集聚优势,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聚焦军民融合、智能制造、创新创业等领域,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典型示范,带动全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两带”联动。一是中国智能制造转型带。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总体部署,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我省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主要转型城市节点,哈尔滨作为智能制造的技术支撑,大庆、齐齐哈尔分别聚焦优势制造产业,合理分工、突出重点,形成联动发展效应,同步带动实现智能制造转型。二是边境数字经济合作带。发挥我省沿边区位和对俄、日、韩的近邻优势,重点在跨境电商、智慧物流、跨境旅游、网络文化和语音服务等领域推进务实合作,以牡丹江、黑河、佳木斯、鸡西、大兴安岭等地重点口岸、海外仓为重要经贸合作支点,形成边境数字经济合作带,有力支撑国家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

  “三区”协同。一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区。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以“五头五尾”为抓手,深度开发“原字号”,以双鸭山、鹤岗、鸡西、七台河、大庆等资源型城市为重点,全力培育电子信息、石墨烯新材料、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新业态。二是农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等地为现代农业转型重点区域,开展“天空地”数字农业集成应用试点,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建设试点,智慧农场、智慧林场、智慧草场、智慧牧区等集成应用示范,加快设施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农业“机器换人”示范。三是全域智慧生态旅游区。在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等主题下,全省范围内选取哈尔滨、伊春、黑河、大兴安岭等开展智慧景区试点,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旅游服务、管理、营销等深度融合,以智慧生态旅游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着力打造数字政府。
  以建设透明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构建一体化政务基础设施和政务协同平台,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创新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服务和政务运行新模式。
  1.构建一体化政务设施。
  推动政务基础网络设施升级。全面升级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省、市、县三级全面覆盖。推进电子政务外网向基层延伸,政务部门全面接入,社区和村按需连通。有序推进政务骨干网和接入网络带宽扩容,升级网络支撑IPv6接入,逐步满足业务量大、实时性高的网络应用需求。统一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加强网络安全。加快非涉密政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迁移整合,除极少数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再新建专网专线,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一张网”。按需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内网,有序组织涉密专网向内网迁移。
  推进全省一体化电子政务云和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统筹发展电子政务,建立黑龙江省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整合全省数据中心资源,构建物理分散、逻辑集中的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按照“两地三中心”架构,搭建一体化“龙云”电子政务云平台,在哈尔滨建设省级政务云计算中心和同城双活中心,在大庆设置省级政务云平台异地数据中心。推动现有非涉密专网业务整合上云,逐步实现省政府办公业务系统与各级政府、部门办公业务系统的安全对接、互联互通。支持各市(地)基于“龙云”平台或购买服务模式,统筹规划搭建市级“龙云”分平台,推动政务应用全面上云。各县、市辖区不再单独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

 

 

  2.加强政务协同运行。
  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办事流程,全面梳理编制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以企业和群众办事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为目标导向,推进“互联网+政务”建设。加快推进全省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政务数据、行业数据和社会数据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汇聚。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完善市(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政务服务体系,完善线下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整合各级政府、部门分散的政务服务资源和网上服务入口,为群众提供多样性、多渠道、便利化服务。
  推动全省政务协同办公一体化。推进全省政府系统办公业务平台建设,建立全省集PC端和移动端于一体、上下联动、左右互通、方便快捷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体系。有序推进省、市政务办公平台对接,实现政府内部办公、监督、决策、协调等业务协同。研究制定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规范,推动开展相关试点。推动政府与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公共服务单位信息系统横向集成,实现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和报告反馈。
  建设省级运营指挥中心。整合全省政务信息系统,推进数据资源全面汇聚和深度挖掘。建设省级运营指挥中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提升运营指挥中心数据分析挖掘能力,优化完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和智能调控方案,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预测预警、可视化呈现、运行调度、决策支持、展示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平台,全方位展示全省实时运行状态。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市级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逐步接入省级运营指挥中心。

 

 

 

  3.提升政府数字监管水平。
  推动党务监督执纪数字化。统筹推进“龙江先锋”党建云平台建设。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指导,以网上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互联网为载体,以党建大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将“龙江先锋”党建云平台建设成为功能完备、技术先进、高效管用、安全可靠、辅助决策的党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促进线上线下融合,逐步推进我省党建工作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优化省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建立健全信访大数据分析研判机制。推进智慧司法、智慧检务、智慧法院建设,搭建公安、检察、法院专网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公检法一体化协同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加快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和监察平台升级改造,打造全省统一的监察平台。
  构建“诚信龙江”体系。推动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省级各部门和各行业信息源单位实现互联互通,不断汇聚生产经营、流通、金融、税务、交通、电子商务等数据,建立涵盖企业、个人、非企业法人等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全省各类信用主体信息全覆盖。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征信机构等利用互联网交易、社交等行为数据,构建第三方社会信用大数据体系,与黑龙江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推动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商事服务等领域应用。
  (四)创新数字社会治理。
  围绕生态治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等重点领域,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生态治理水平,强化智能化市场监管,构建立体化公共安全体系,提高智慧交通管理服务能力,推进智慧社会载体建设,加快形成“数据高效采集、过程透明监管、处置协同联动”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1.提升数字化生态治理水平。
  建立“规建管”一体化管理体系。采用“平台和标准先行、建管项目分步接入”方式,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的数据共享互通、在线透明管控、高效协同运行。规划阶段整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规划数据,优化规划审批流程,形成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建设阶段动态追踪工程施工、监管、备案等环节,提升施工质量和效率。运行管理阶段探索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安全监测、能耗监测和应急模拟等应用。
  构建智慧生态监测与应急治理体系。整合山、水、林、田、湖、草及矿产资源数据,统一纳入自然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统一的自然资源治理支撑平台。加强全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建立涵盖地质灾害、地下水、林业、矿山、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监测信息的综合数据库。以松花江流域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重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点位布局,广泛开展生态监测物联网应用。加快北斗卫星技术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水资源监测和水土保持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建设重大灾害预警分析与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提升全省生态环境预警、决策分析、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指挥、灾情评估等数字化水平。
  提升智慧环保监管治理能力。完善全省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依托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强化全省重点企业排放监管。基于环保“一源一档”要求,建立污染源基础信息库,绘制全省“环保一张图”。完善全省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俄界江水体联合监测,提升跨国界河流水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整合与挖掘环保数据资源,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流域污染防治等决策能力。
  建设智慧能源体系。推进哈尔滨市智慧供暖试点建设,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室内外温度采集和供暖模型分析,实现温度智能调节、舒适供暖。持续加强火电节能环保、水资源循环利用、沼气发电等技术和设备应用,支持企业推进环保技术改造和能源产业链整合,开展能源评估、能源审计和能效认证等服务。选择风能、太阳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资源条件较好、具有一定消纳能力的地区和产业园区,开展分布式清洁能源试点示范建设。推进能源消费智能化升级,鼓励建设以智能终端和能源灵活交易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和智能工厂。


 

  2.打造智慧化市场监管体系。
  完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依托“信用龙江”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数据资源,有效管理企业注册登记、企业年报、行政处罚、案件录入等业务。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协同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双随机”抽查、随机联查、风险预警、监管信息共享等应用。升级市场监管业务系统,积极推进“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多报合一”等工作。积极推进“数据红盾”工程,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一体化市场监管、预测预警、评估分析等应用,提升市场监管风险预判和处置能力。
  健全数字化食药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智慧食药监管平台功能,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食品药品生产加工、市场准入和流通等环节的智能化监管力度。完善行政执法平台,提升行政执法部门综合管理能力。扩大信息化监管企业范围,搭建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监管机构的监管信息化平台。建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数据库和企业失信举报机制。引导和强化企业内部产品质量控制和溯源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生产信息主动公开,加强市场监督。

 

 

  3.构建立体化公共安全体系。
  构建全域覆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推进“雪亮工程”建设,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依托省、市、县、乡、村五级综治中心,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实施“数据警务”工程,启动“龙防云”试点建设,以社会信息员为基础,以“网络110”为平台,以社会联动处置为手段,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以哈尔滨、大庆等城市为试点,完善覆盖全省的高清指挥调度系统、高清视频系统和警用数字集群指挥调度网建设,提升公共安全防控、区域报警防控、安防信息资源决策分析能力。
  推动安全生产监管数字化发展。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智慧矿山、危化品生产和储运监管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对生产安全的实时监控和应急预警。建设全省企业安全生产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的静态、动态风险数据采集。开展安全生产大数据应用,对涉及企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监管的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为日常监管、行政执法、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预警防控工程建设,提高对重大危险源事故的预防能力。

 

 

  4.健全智能交通管理体系。
  提升交通管理数字化水平。完善交通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建设,以黑龙江省地理信息平台公共服务为基础,逐步融入公路、水路、道路运输领域的建、管、养、运等空间属性信息。整合利用公路普查数据,建立全行业共享的交通地理信息数据库。推进“智慧高速”建设,在示范路段增设路网感知设施,依托高速公路机电管理平台,建设路网协同管理平台,深化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应用,构建可视、可测、可控、可服务的智慧化高速运营管理体系。
  优化智能交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公路水路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对接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平台数据,整合民航、铁路、城市公交、出租车、网约车、旅游景点、气象等信息,建设全省统一的出行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网站、手机APP、交通广播、可变情报板、12328交通服务热线等媒介,向公众提供路网通行状态、实时路况、交通路径规划、客运班次及车票预定等交通出行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公众出行前、出行中和出行后的个性化、多样化、一站式服务需求。
  构建智能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资质认证和信用服务系统等,拓展平台服务能力。统筹规划整合跨境物流信息平台、农村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全省一体化“互联网+高效物流”服务体系。完善贫困地区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物流信息共享。支持企业发展智能仓储、智慧物流、智慧口岸等,建立全球物流供应链和境外物流服务体系。

 

 

  5.推动智慧社会载体建设。
  分级分类启动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发展原则,引导各市(地)结合地方特色,打造一批新型智慧城市特色标杆应用。哈尔滨重点推进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社区等应用创新;佳木斯重点推进对俄智慧物流服务试点建设;牡丹江、黑河优先推进冰雪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产业数字化转型;齐齐哈尔、伊春、绥化、大兴安岭重点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农林牧渔产业宏观决策分析;大庆、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重点围绕能源开采、深加工、管理、交易等环节,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生产、能源监控、供应链管理等应用。
  统筹协调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原则,推动乡村数字化振兴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县、偏远地区农村等区域宽带和4G网络全面深度覆盖,适时启动数字乡村5G网络试点建设。推进移动物联网、互联网、卫星遥感等信息技术与乡村综合治理体系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公共安防、森林防火、水资源保护、秸秆焚烧管理、土地污染等在线监管应用试点和推广。推动农村特色旅游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电商,完善智慧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创建一批生态旅游示范村镇、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品牌。
  (五)提升信息惠民服务。
  围绕医疗、医保、社保、教育、扶贫等重点民生领域,发挥数字化资源整合、渠道多样、模式创新优势,破解资源不均衡不充分难题,构建均等普惠、优质便捷的信息惠民体系,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1.发展智慧医疗健康服务。
  建立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动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区域医疗影像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设升级,推动全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普及。推动各市(地)加快建设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按照“四级一体化”总体架构要求,推动省市平台互联互通、各级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全面接入。依托省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健康龙江”门户网站和APP,整合各类医疗机构挂号、支付、查询等服务资源,打造全省统一的医疗便民服务窗口。探索开展远程诊疗、在线诊断、专家会诊等试点应用。
  探索“互联网+”健康服务新模式。鼓励各级各类医疗服务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健康在线监测服务平台,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接入省、市互联网监管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管理、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等服务。积极探索家庭医生护理等服务模式,推广健康服务包、医疗可穿戴设备、便携式诊断等个性化护理产品与服务。建立健全线上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医疗数据多元化采集整合,开展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逐步提高医疗健康精细化护理、病理数据监测、趋势预测与防治能力。

 

 

  2.推进智慧社会保障服务。
  持续提升智慧社保服务。推进“互联网+人社”建设,建立人社数据采集、共享机制,推动人社数据在政策制定、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劳动保障智能监察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广“12333”公共服务热线,为群众提供信息查询、信息登记、社保卡挂失和密码修改、在线预约、备案登记等人社服务。拓展移动端、自助终端、短信、微信等多种服务渠道,逐步实现各渠道一体化管理与高效衔接。全面加快社会保障卡发行推广工作,支持社会保障卡跨地区、跨部门、跨业务应用,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卡通用”。
  加快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互联网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依托“12349”便民为老服务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多主体参与、资源普惠共享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以“互联网+居家养老”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重点构建呼叫救助、生活照料、健康管理、远程看护、电子商城一体化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打造以社区为单位、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导向的“五维社区智慧养老”新模式。推进智慧养老院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全周期管理体系。
  发展智慧医疗保障服务。构建统一的医保公共服务信息化支撑体系。拓展互联网、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服务渠道,为群众提供标准化的业务服务、价格与采购、政策服务、知识服务、档案服务、消息服务、数据服务、支付结算服务等线上及线下公共服务。构建医保智能监管和宏观决策支持信用化支撑体系。全面支持医保智能监控、基金监管、内部管理、目录管理、价格管理、信用管理、运行监测、宏观决策等业务工作,逐步实现医保大数据融合贯通、数据挖掘及在线应用,提升医保一体化经办、便捷化服务、智能化监管和科学化决策能力。

 

 

  3.提升智慧教育文化服务。

  深化智慧教育发展。持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积极引导中小学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应用。加快推进省级教育和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文化服务普惠共享,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在线教育服务体系。深化高校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整合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打造兼具广度、高度和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支持和推广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造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加强省内就业基地建设,依托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校企联盟,分行业、分区域开展主题招聘活动,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实现高校毕业生与省内企业用人需求的精准对接。完善黑龙江省高校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功能,依托龙广、龙港多元化合作交流发展机制,加强专业化教育服务机构和人才团队合作与引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创业培训讲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测评等就业创业服务。
  推动中俄教育文化交流合作。整合高校的对俄合作优质教育资源,联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知名高校,搭建对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双方在中俄语言文化、经济管理、卫星导航、艺术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互动。促进双方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常态化交流对接,鼓励通过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开展合作办学等方式,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和储备,助力增强“数字龙江”文化软实力。
  积极推进“互联网+文化”建设。加快推进全省一体化公共文化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网络信息、移动多媒体、数字电影、数字出版等新型文化业态。综合运用龙江讲坛、微博、微信、电视院线等载体,多角度、全方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线上推广满族刺绣、鱼皮画、冰雕、雪雕等民俗和冰雪特色文化,开发研发具有龙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推进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推动数字艺术展示会展与公共空间建设、智慧旅游等融合发展,逐步提高龙江特色文化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4.加速数字精准扶贫服务。

  健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我省贫困地区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5大工程向纵深发展,创新“互联网+精准扶贫”服务模式。积极响应和落实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鼓励省内电信企业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推出资费优惠举措,支持企业开发有助精准脱贫的移动应用服务和软硬件产品。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强化扶贫信息的精准和共享。完善扶贫信息动态更新管理机制,全面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信息管理,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加强数据共享和数据分析,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残疾人等信息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研究建立脱贫成效巩固提升监测机制,落实分年度分措施脱贫计划。强化对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贫困地区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
  大力推进电商扶贫。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深化拓展与第三方平台的对接合作,组织贫困地区依托电商平台建立地方馆、特色馆,发展“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等网店带贫模式,推动电商平台、电商企业与贫困县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利用第三方平台整体优势,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质量提档升级,创建地域特色品牌。到2020年,实现国贫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全覆盖,贫困村服务站点布局更加完善,贫困人口电商应用能力显著提高。
  (六)全面深化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快推进对俄日韩数字贸易、网络文化等常态化、多元化合作。进一步深化内陆区域间协调联动,合作共建数字经济、智慧社会,构建紧密协作、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1.积极参与数字丝路建设。
  全面推进对俄电商贸易合作。加快推进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全省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畅通对外贸易渠道。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对俄跨境电商平台、物流服务、贸易撮合、综合服务等业务能力整合,加大边境仓、海外仓建设支持力度,推广对俄电商企业在线支付、卢布结算等服务,进一步做大中俄服装鞋帽、灯具照明、汽车零配件、汽车电子、各类家用电器等轻工业、绿色农产品、智能装备、能源化工等电商贸易规模。
  打造中俄网络文化交流互动窗口。发挥对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区位优势,着力推进网络文化交流、项目对接、产品交易、语言服务等一批在线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网络文化产品译制、开发、推广、交易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壮大中俄数字文化贸易规模。依托中俄文化大集、中俄博览会、滨海边区日、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等系列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丰富中俄文化交流网络化发展形式,探索开展中俄动漫节、数字艺术节、网络视听展、游戏节等多元化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对俄文化交流纵深发展。打造中俄信息资讯发布交流平台,推动双边文化资讯更广范围传播,提升国际文化合作区域影响力。

 

 

  2.加强对内区域联动合作。
  打造东北协同振兴数字纽带。积极参与和推进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主轴的东北地区智慧城市群建设,推动城市群之间医疗、教育、社保、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平台跨区域对接和异地接续,完善城乡、城际结算、利益分配等配套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加速推进黑、吉、辽一体化跨境电商服务体系、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智能交通服务网络、物流多式联运网络、智慧旅游服务一体化等重大合作项目建设和平台对接,助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黑、吉、辽三省数字经济、交通物流网络、旅游服务等领域交流合作。
  深化龙粤港澳合作。发挥我省在工业机器人、航运智能制造、智慧农业、卫星应用与测绘地理信息等方面技术优势,推动与广东技术、产品、应用转移和重大试点项目合作,加快优势领域人才合作、定向委培、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依托广东对外经贸交流平台和香港国际金融、贸易服务大中心优势,协助我省能源、交通、农机、石油钻探等智能装备产品走出国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技术全方位合作。积极吸纳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互联网企业、重点园区在我省成立分支机构、产业园区等,培育壮大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医疗等生活性数字服务业。
  推动落实深哈合作。依托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哈尔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等重点展会及招商推介平台,扩大哈尔滨和深圳重工业、轻工业智能装备制造、网络动漫及数字文化、消费品电商、特色旅游电商等领域重大项目合作、产品流通和市场双向进入。建立深哈绿色农产品电商直供体系,推动粮源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精准衔接合作,延长绿色农业产业链,打造深哈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围绕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合作推动一批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服务平台项目落地哈尔滨,提升优质服务资源可及性,形成龙粤对口合作示范带动效应。
  四、优先行动
  遵循信息化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坚持循序渐进,围绕政务数据共享、卫星应用壮大、人工智能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全域智慧旅游、数字农业升级、智慧供暖建设、智慧矿山建设和营商环境优化实施九大优先行动,打造“数字龙江”特色亮点,带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政务数据共享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建成省级一体化基础数据库,涵盖80%以上政务相关部门,构建省市两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共享、数据交易、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日臻完善,为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流动提供完备保障。
  编制数据资源目录体系。编制省级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和梳理全量数据目录。各部门梳理本部门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明确政务数据来源业务、类别、共享属性、使用要求、更新周期等属性,理清政务数据资源“家底”。基于数据资源目录建立省级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目录,按照“共享为常态、不共享为例外”基本原则,推进跨部门政务数据在线共享交换。凡是由财政资金投资建设和采集、按规定未禁止共享的政务数据,一律纳入数据共享清单实施无条件或依条件申请共享。
  加快省市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加快完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进省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引导省直各部门建设业务系统前置交换节点并统一接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跨平台互联互通。指导各市(地)加快市级共享交换平台建设,统一接入省级共享交换平台,形成“1+N”交换网络总体架构,为各地区、各部门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定向交换和授权共享服务。
  完善省级公共基础数据库。整合人社、公安、卫生、民政、税务、教育等数据资源,完善人口基础数据库。整合市场监管、人社、税务、编办、民政、司法等部门法人单位数据,完善法人基础数据库。持续更新与完善基础地理信息与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整合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信息,构建省级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和大数据中心。整合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联合激励、惩戒名单等相关数据,推动社会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推动各业务部门涉人涉企证照电子化转换和统一整合汇聚,建设全省统一电子证照数据库。
  (二)卫星应用壮大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支撑卫星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加密建设北斗导航CORS站,优化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基准服务能力,构建卫星遥感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夯实卫星应用基础设施。发挥我省地缘优势,充分利用现有项目、产品基础,加密建设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升级国家资源卫星数据异地备份中心,强化遥感数据服务云平台建设,开展国家级卫星示范工程,完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卫星遥感定标场、定量遥感真实性检验场等空间基础设施。
  推进卫星在重点领域应用。开展北斗卫星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深化北斗卫星在资源环境动态监测、预警、评估、治理、重大省情普查、省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自然保护区界限核准及生态环境监测、“河长制”测绘服务等领域应用。围绕重特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反应、综合评估和灾后重建等任务,推动北斗卫星在森林防火、洪涝干旱预警等领域应用,开展森林防火卫星监测扑救、日常管理、指挥通信等系统建设。面向社会精细化管理与公共服务需求,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智慧交通、安全生产、公众出行服务、口岸物流、数字边防等领域开展卫星应用。全省推广基于北斗导航、高分影像分析处理等技术的农情监测和农业植保系统,为农情监测、土壤分析、灾害预警、农务安排等提供信息服务。
  加速卫星应用产业化。建设省级北斗高精度位置综合服务平台,为交通运输、智慧城市、精准农业、生态环保、应急指挥、公共安全等行业的应用系统提供基于位置的综合信息服务。以哈尔滨新区为载体,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构建北斗卫星应用创新中心,引入一批北斗终端制造、软件研发、应用服务的中小企业和院校创新团队。
  (三)人工智能培育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围绕产业转型、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的示范应用全面展开,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企业和产品,培育10支高水平创新团队和3个国内领先创新平台,产业规模突破50亿元。
  强化人工智能科研布局。推进机器学习、机器认知等前沿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大数据智能、人机协同、群体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研究。着力突破类脑与认知智能机器人、机器视觉、知识图谱等基础支撑技术,推进感知智能、跨媒体智能、智能问答系统、医学和遥感等领域图像智能处理等技术研发,大力攻关自主智能无人系统。
  推进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推进人工智能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围绕大范围农田作业、农业智能决策支持、林业智能监测管理、制造业机器人、供应链管理、旅游智能化服务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产业化和示范应用项目。围绕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重点场景,推进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
  加快培育特色骨干企业。支持省内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领域骨干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大做强,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省设立子(分)公司或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和团队参与成果转化和技术入股,领办或创办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特色领军企业。
  构建产业发展支撑平台。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支持制造业、农业、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搭建一批满足人工智能产业和应用发展的开放性云计算和数据服务平台,完善检验测评、数字安全、标准化、知识产权等配套服务。
  (四)智能制造示范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智能制造“十百千万”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围绕高端装备、食品制造等优势产业,形成一批示范性突出的“产业数字化”龙头企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打造十家智能工厂。推进工业机器人、数控装备、智能检测、智能搬运、智能采集等智能装备在工厂的规模应用,推动制造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的互联互通,开展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实现工厂各业务流程的闭环化管理、一体化运作和智能化决策。
  建设百个数字化车间。推进制造执行系统(MES)的部署应用,推动车间各类数控设备联网和生产线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制造装备状态、生产过程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等数据,形成工艺设计、加工生产、质量检测、物流运输的综合数字化应用环境,实现全过程透明化管理。
  升级千条自动化生产线。加快传统生产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改造升级,推进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传感器和智能仪表等智能装置的集成与应用,采集生产执行、过程控制、物料消耗、产品产出等数据,提升生产管理、质量检验、安全监督的数字化水平。
  推进万户企业上云。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云服务企业搭建公有云平台,推广计算、存储、网络和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类云服务,数据库、大数据分析、物联网、软件开发等平台系统服务,以及协同办公、经营管理应用、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等业务应用服务。
  (五)全域智慧旅游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面推广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应用,提升游客体验,基于大数据的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体系基本建成。
  推进全域智慧景区建设。推动北斗系统在景区电子导览、电子地图等方面应用,对旅游车、旅游船进行实时监测和定位,为游客自驾、徒步提供定位导航服务。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在景区监测的应用,实现从景区停车场、门禁系统到观景点、旅游餐饮、旅游购物场所的人员和物料的全过程管理。推动VR、AR等仿真技术在导游导览上的应用,增强游客的沉浸式感官体验,升级旅游体验。
  搭建“龙江文旅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省旅游大数据中心,深入开展客群基础特征、社会特征、区域特征、消费特征等旅游大数据分析,精准制定旅游营销策略。搭建面向游客APP平台,整合全域旅游信息资源,积极对接互联网旅行商渠道,提供集食住行游娱购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服务,提升游客体验便利化。
  建设旅游应急指挥与运行监测平台。加强4A级以上景区重要点位视频信息的实时采集、接入和展示,搭建全省旅游统一指挥、实时监测和管理调度一体化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企业等各方数据整合,深入开展大数据分析,提升旅游业运行管理与决策能力。
  (六)数字农业升级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省农业生产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天地空”一体化数字农业、物联网“智能大棚”等应用全面铺开,建设“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达到1500个。
  推进“天地空”一体化数字农业集成应用示范。建立全省农业卫星遥感应用平台,选择一批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农场,率先推进“天空地”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数字龙江航空植保平台”等项目建设,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数据采集体系和重大灾害监测与评估体系,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推广物联网“智能大棚”。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扩大物联网整体测控应用面积,试点推广农业大田、温室大棚的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应用示范,通过物联网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动态监测,自动调节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光照强度,发展基于物联网的设施农业。
  开展农机智能装备的产业化应用。构建区域性农机全程精准作业运维服务平台,开展农机自动驾驶、农业喷洒无人机、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等试点示范,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属性和空间数据库,开发应用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七)智慧供暖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哈尔滨市试点项目实现从热源,热网到热用户全过程的智能供暖。
  建设城市级智慧供热监管指挥系统。推进哈尔滨市智慧供暖试点,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供热物理网系统、信息网和智慧供热平台,实现室温在线监测、管网运行实时监督、运行决策智能,设备控制优化;提高现有供热系统运行效率和供热安全,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在保证室内舒适度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提升供热服务水平。提升供热企业监管、供热服务投诉、能源消耗监控、热源调度指挥、应急抢险抢修等供热服务能力,满足高效、清洁、舒适的供热需求,提高政府供热主管部门监测和管理能力。
  建设企业级智能供热系统。推进热源、热网和用热全过程数字化升级,面向换热站推广水泵变频控制、流量自动调节、气候自动补偿、无人值守等应用,推进供热网压力、流量和温度智能化调节,增强供热系统的热源互备、多能互补、智能化调度、按需供热、安全运行监控等能力,提高能源有效利用和供热安全保障水平。
  推进智慧供暖实施推广。市(地)主管部门结合供暖实际情况,制定本地供热智能化建设实施方案,建设城市级智慧供热管理指挥系统。制定全省统一的智慧供暖标准规范,保障智慧供暖系统在全省加快推广。
  (八)智慧矿山建设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建成覆盖全省的智慧矿山监控与应急指挥平台,一批矿山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矿山智慧化生产、管理体系基本建成。
  搭建智慧矿山监控与应急指挥平台。整合全省矿山数据资源,基于全省矿山基础数据库建立矿山“一张图”平台。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等技术,加大对矿山企业生产的实时监控力度,建立应急调度和运行指挥中心,实现矿山安全的自动化预警、可视化管理。
  推进智能矿山建设。采用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采矿技术装备,着力推动“机器换人”,大幅减少井下矿工数量,实现开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建立健全矿山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服务网络,加强与下游用户的信息对接,实现协调运行,提高矿山生产效率。
  (九)营商环境优化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0年,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区域企业投资首选地和区域营商环境“高地”。
  深化行政服务便利化改革。对标全国先进省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实现登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我帮办”。推进银政数据联动共享,降低开办企业门槛,压缩开办企业时间。降低工程项目报建门槛,压缩从用地许可到竣工验收的审批时间。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建设,探索与俄日韩等国家口岸互联互通,压缩通关准备和货物提离时间,实现跨境电商订购人身份信息自动化核实。
  深化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打造信用信息全归集的“信用龙江”平台,实施信用联合奖惩清单管理,建立跨行业、跨系统、跨部门的守信联合奖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将信用信息查询和联合惩戒等应用嵌入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等业务中。加强市场主体监管,整合市场监管数据、经营信息、知识产权信息、司法信息、网络舆情信息等企业全景信息,构建企业大数据画像,为监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助推民营经济振兴。支持企业以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集团和龙头企业。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梯度成长培育计划和小微企业成长工程,采取技术创新、与大企业协作、增资扩股等方式,分层次推进小转股、股升规、规上市,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围绕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增量,发展一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消费、拉动就业的“新字号”企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组织协调。
  成立“数字龙江”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数字龙江”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研究提出全省“数字龙江”建设的重大项目和政策建议并组织落实;落实“数字龙江”发展规划的整体部署,对各市(地)、省直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划进行指导、论证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重点工作实施计划;研究提出各市(地)优先发展数字化领域、重大数字化项目布局的意见建议并协调实施;研究提出“数字龙江”建设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的政策建议;研究制定“数字龙江”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统计分析及综合考评工作。开展技术支撑单位名录建立工作,为“数字龙江”建设相关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开放接口等提供基础支撑。
  (二)健全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规划实施督促检查、跟踪分析和绩效评价机制,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完善项目统筹管理机制,每年对各部门拟立项的“数字龙江”建设项目进行统一协调,加强项目建设内容会商,特别是拟立项项目技术方案、与省级共性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方案等核心内容的协调,从源头杜绝“信息孤岛”“数据暗网”产生。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统筹整合现有全省各级信息化建设、电子政务等财政性资金渠道,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集中支持电子政务、数字经济、大数据应用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重大专项、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东北振兴新动能培育及设施建设等专项支持,引导相关资金向“数字龙江”建设倾斜。鼓励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参与“数字龙江”建设。引导相关创新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数字经济领域倾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创投企业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开发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等产品和服务,推进信息资产作为生产要素投资入股、质押融资。
  (四)加快数字人才培引。
  落实《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支持哈尔滨新区等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建设“数字人才特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实施新兴产业、服务业、创新创业等领域“龙江学者”人才工程。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试验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加强新型高端数字人才智库建设,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大数据关键技术、带动大数据发展的创新领军人才。支持高校设立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专业。探索跨界人才联合培养制度,构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动的人才需求对接和定向培养机制,共同建设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发展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激发市场参与活力。
  围绕社会公共服务、城市综合管理、智能制造、网络安全等领域,破除行业壁垒,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探索扩大市场开放准入,推动政企合作平台共建共赢、大数据联合开发利用,以市场化运作提升项目建设质量,提高信息化发展综合效益。鼓励信息技术龙头企业发挥数据资源、技术平台、产业链协同等优势,在我省积极探索和落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应用试点。探索利用行业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模式,面向社会扩大创业和创意资源引流,全面吸引社会资本和双创资源共同参与“数字龙江”建设。

 

名词解释

 

  1.数字经济: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基本载体、以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是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包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数字产业化也称为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即围绕数据归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等全流程,形成的有关硬件、软件、终端、内容和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业数字化也称为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广泛渗透融合,促进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主要包括以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融合新业态,以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分享经济、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服务业融合新业态。
  2.大数据: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3.人工智能:是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4.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电话行动通信标准,也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技术的延伸,其峰值速率将从4G的100Mb/s提高到几十Gb/s,增长数十倍,可支持的用户连接数增长到100万用户/平方公里,端到端延时将从4G的十几毫秒减少到几毫秒。
  5.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以解决IPv4网络地址资源数量不足的问题,并能够支持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
  6.虚拟现实: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通过多源信息融合、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和实体行为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该技术在医学、娱乐消费、军事航天、室内设计、房产开发、工业设计/制造/维修、网络游戏等领域应用广泛。
  7.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融合发展的新产业和应用生态,是工业经济数字化、网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
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
  8.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服务体系,支撑制造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高效配置的工业云平台。
  9.云计算: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IT成本为驱动的计算模式,包括使用者、提供者和开发者三类角色。使用者可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以自服务的方式访问云中资源;提供者以按需使用、按量计费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动态可伸缩资源,资源以虚拟化、服务化的形式提供;开发者负责将各种软硬件资源封装成服务,负责服务的创建、发布和维护。
  10.窄带物联网(NB-IoT):物联网领域的一个新兴技术,支持低功耗设备在广域网的蜂窝数据连接,也被叫作低功耗广域网,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具备低功耗、广覆盖、低成本、大容量等优势。
  11.分享经济: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
  12.企业上云:是指企业通过高速互联网络获取云服务商提供的计算、存储、软件、数据等服务。

 


  • 全部评论(0)
最新发布的资讯信息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网上广交会”蕴藏着的“互联网+”秘密(2020-08-11 14:38)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政策解读(2020-08-11 14:37)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司负责人就《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答记者问(2020-08-11 14:36)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我国将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快建设教育专网(2020-08-11 14:35)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2022年所有学校接入互联网!国务院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鼓励各类主体发展在线教育(2020-08-11 14:33)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2020-08-11 14:32)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互联网平台经济要“量身”监管了(2020-08-11 14:30)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互联网+”助力创新普惠农村(2020-08-11 14:28)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唯有健康发展才是互联网平台经济的春天(2020-08-11 14:27)
【行业动态|行业政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互联网+医疗”促进“看病不求人”的实施意见(2020-08-11 14:08)
客户服务
客服微信: xinzihao5008
电话客服:(查看完整电话)
官方邮箱:xinzihao5008@qq.com
时间:09:00 - 23:00
手机版

扫一扫进手机版
返回顶部